金門高粱酒起源自江蘇洋河,今日,高粱酒釀酒工藝在金門落地生根,金門酒廠更將其發揚光大,並深受兩岸華人之喜愛。
金門酒廠的最前身原為金門葉華成先生於自宅成立「金城酒廠」之民間釀酒坊。 當年民間釀酒業者約有十九家,市售酒品標籤有兩種,一種是紅標,一種是黃標。 高粱酒頭一瓶市價十二元,轉手可賣到二十元,二鍋頭賣六塊半,蕃薯酒及雜酒賣四塊半,黃標高粱酒一瓶賣八塊半,標籤都是民間釀酒商家自行印製商號名稱,直接在雜貨店上架販賣。 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後,臺灣局勢穩定,金門成為最前線,大量國軍進駐之後,胡璉將軍將其經營權收回並改製成公營體系,聘葉華成先生到軍方設立的「九龍江酒廠」任技術課長,民國41年下令周新春上校以金門的「寶月神泉」之水,開始「九龍江酒廠」 之釀酒,民國42年10月12日,金防部將金門當時十九家私人經營釀酒商下達禁令(縣誌記載有十八家,推測不包含「金城」酒廠) ,聲稱菸酒事業經營權隸屬中央所管轄,禁止民間私人釀酒行業經營之,從此金門民間釀酒業者如全興隆、泉茂(今落腳宜蘭,以白水芳華為酒廠新名)、金合發等等,當然也包括設在金門城的「金城」酒廠等十九家, 一夕之間全被迫關門大吉,很多釀酒商是血本無歸,無奈地走入歷史。 「九龍江酒廠」後於民國45年(1956年)6月更名為「金門酒廠」,民國77年(1988年)改製為「金酒公司」。 81年(1992年)11月,金門酒廠改隸屬金門縣政府。 87年(1998年)2月,金門酒廠改製為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傳說,早年金門酒廠的「寶月神泉」之所以如此功不可沒,是因舊酒廠地處海岸邊並經長年海風吹襲,加上酒廠就地使用之水源是經過特殊地質「花崗岩」泉湧而上,於是無名有味的海水與特殊地質產生了「液體黃金」的化學變化,造就了「寶月神泉」的經典神奇傳說.... 「寶月神泉」水釀造之初是先以磨碎的小麥作酒麴,糖化澱粉後,再以高粱和大麥溫控發酵而成。 加上全球獨一無二、得天獨厚的坑道窖藏,造就了卓越不凡的華人白酒酒中極品。 當年九龍江酒廠年獲利才百萬,如今,繁衍出金酒的百億大商機; 「金門高粱酒」的液體黃金經濟傳奇已是好幾個「價值連城」的新局面。 金門島早期原本不生產高粱,古時候的金門只生產大小麥、地瓜、花生等雜糧,普通的居民用麥子做麥糊,用地瓜做地瓜簽維生,只有「下南洋」有成的有錢人家才能吃得到米。 金門高粱酒,緣起於一場驚天動地的生態浩劫及糧食危機開始。 金門原屬森多草深的海上綠洲。 民族英雄鄭成功攻取臺灣之前,正值南京失利之後,船艦稀少蕩然,難以海上活動,於是在金門伐木為舟,才得以揚帆過海。 後來鄭成功經三藩之戰進兵福建,並且以金門為前進基地。 因伐木為舟關係,從此金門失去林木,漸被風沙侵蝕。 一直到抗日時期軍隊進駐金門,又因與大陸隔離,經濟受封鎖,於是刨根割草叢,漸成水土無法保持之窘狀,寸草難生。 後來國軍進駐時,大陸柴木來源已斷絕,島上居民原本以勁草防風以保護種植,至此又不得不割防風草叢為燃料。 十幾萬的軍隊與百姓,張嘴吃飯都得靠這些田埂上的防風草(芒草)來煮飯,軍民相爭之下,草盡便又刨根,除草無根後,種植的地瓜也難以收成。 而田埂上的石塊也都被搬到海岸構築工事,每次雨季到來,大水衝失田中秧禾,金門糧食就成為一大問題。 金門島本來就缺少樹木,此時又得構築工事準備打仗,只好拆下百姓家裡的門板,再不夠整座房子也被拆掉,就連先人的墓碑也無奈地被拔去蓋成碉堡,因此初期軍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非常地緊張。 後來,胡璉將軍在主持金門防務時,想到一個辦法來解決糧食及燃料不足的問題,那就是種植高粱。 大陸河北、山東人同樣是沒柴燒,他們種高粱,吃高粱米,燃高粱桿,金門應該可以效法河北、山東人。 但這卻又遇到另一個問題,金門人並不吃高粱,就如同駐守在金門的粵華十二兵團的廣東籍士兵不吃白麵條一般(吃不慣配給的麵粉)。 胡璉將軍在苦思之中,想到一個解決的好辦法。 原來金門每月至少要從臺灣買酒十萬瓶以上,如果把這筆酒錢拿來買大米,以大米交換居民的高粱,再以高粱製成蘭陵酒(今日的高粱酒),至此,飲高粱酒吃大米飯,燃高粱桿,一舉三得,不但解決了食用與燃料的問題, 運費與損耗的減少也使得金門物資供應社得到一筆不小的經費。 「財政是庶政之母」,地方建設、打仗所需的經費因此迎刃而解。 金門酒廠發展至今,每年上繳中央40億元以上的稅收,不僅是金門縣政府的金雞母,金酒創造的全民收益可觀,已成全民運動的另類強勢增值貨幣,金門更是羨煞全國的最好福利、最幸福縣市!
熱門推薦行程
/ 台灣大檸檬 /
跟著玩家遊台灣
不只藍眼淚、梅花鹿! 觀光節點報你知,馬祖一年四季都好玩
2022·11·01
從傳說到傳奇:金門高粱酒緣起
2022·05·20
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澎湖柱狀玄武岩島群
2021·08·11
絕美奇境,馬祖夢幻藍眼淚。
2022·04·01
食在馬祖:忙裡偷閒的日與月
2022·05·01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