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灘The Bund
「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
1844年起「外灘」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裡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直至1943年收復租界後,百年外灘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灘矗立著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
「外灘」百年來彙集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國家的建築,最終奠定如今獨具魅力的「萬國建築博覽群」,承載了豐富的藝術價值、文化內涵與歷史意義。
無論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灘都是一處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標。它的誕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積澱之上,它的繁華背後,更見證了整個中華民族與世界接軌的滄桑歷程。
外灘建築肖像
1、新天安堂(Union Church)
新天安堂(Union Church),
南蘇州路107號,
建成1886年。
設計師英國建築師道達爾(W.M.Dowdall),建築風格為哥特復興式,在中部設計了一座高達33米的鐘塔,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教堂平面呈雙十字結構。外牆為青磚和紅磚相間砌築。
2、原教會公寓(新天安堂宿舍)
原教會公寓(新天安堂宿舍)
建於1899年,
南蘇州路79號
建築為磚混結構,新古典主義風格,由畢士來洋行設計
3、上海半島酒店
上海半島酒店
中山東一路32號,
外灘60年來唯一的新建築。
4、外灘29號-東方大樓
外灘29號-東方大樓,
1914年
外灘29號
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採用了艾奧尼柱式,入口門廊具有巴羅克風格。
5、外灘28號-格林郵船大樓(Glen Line Building)
外灘28號-格林郵船大樓(Glen Line Building)
又名藍煙囪輪船公司大樓、怡泰大樓,
英國新古典派文藝復興式建築。
建於1922年,
由英商格林郵船公司投資委託英商公和洋行設計。
6、外灘27號 怡和洋行
外灘27號 怡和洋行
原怡和洋行辦公大樓,
1922年竣工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仿英國復古主義派建築風格。
7、外灘26號-揚子大樓
外灘26號-揚子大樓
揚子水火保險公司辦公樓。
公和洋行設計,1920年竣工。
鋼筋混凝土結構。第六層中間有愛奧尼克雙柱廊,頂部為孟沙式屋頂形式,外貌設計採用折衷主義風格。
8、外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外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1924年建成
古典主義風格的花崗石大樓。
9、外灘23號-中國銀行大樓
外灘23號-中國銀行大樓
外灘眾多建築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
建於1937年,
立面以垂直線條為主調,上下排列整齊的方形窗口,兩列鏤空的壽字圖案。
頂部設計是頗具中國傳統風格,四方攢尖,中心綴以帽結,覆以暗綠色琉璃瓦,坡度平緩,屋簷下飾以石斗拱。
因此,建築行家們紛紛稱讚這是一座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風格的建築。
10、外灘22號-沙遜大廈
外灘22號-沙遜大廈
由公和洋行設計,英籍猶太人愛麗斯•維克多•沙遜建造。
1929年落成。
19米高的墨綠色金字塔形銅頂多年來成為外灘一個顯著的標誌, 大樓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
11、外灘19號-匯中飯店大樓
外灘19號-匯中飯店大樓
瑪禮遜洋行的建築師司高脫設計
1908年落成
外觀為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
12、外灘18號-原名麥加利銀行大樓
外灘18號-原名麥加利銀行大樓
公和洋行設計,建於1923年
鋼筋混凝土結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
13、外灘17號--友邦大廈(原字林西報大樓)
外灘17號--友邦大廈(原字林西報大樓)
曾是外國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館
德和洋行設計,茂生洋行承建,
1924年竣工。
14、外灘16號-臺灣銀行大樓
外灘16號-臺灣銀行大樓
建於1924年。
鋼筋混凝土結構,是一幢帶有日本近代西洋風格的建築,多種風格建築的混合體。
15、外灘15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外灘15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外灘第一幢以天然石塊堆砌起來的建築,並一直安全使用至今。
1902年竣工,
由德國建築師海因裡希•貝克設計,項茂記營造廠施工。
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複古建築風格.
16、外灘15-1
17、外灘14號- 交通銀行大樓
外灘14號- 交通銀行大樓
建於1947年,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屬近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設計強調垂直的線條,外立面簡潔明朗。
18、外灘13號,海關大樓
外灘13號,海關大樓
19、外灘12號,原滙豐銀行
外灘12號,原滙豐銀行,現浦東發展銀行
建成於1923年
設計師:公和洋行威爾遜
建築風格:新希臘風格
20、外灘9號,原輪船招商局
外灘9號,原輪船招商局
建造於1901年
建築風格:維多利亞外廊式
建築師:馬禮遜洋行
21、外灘七號,原電報大樓/泰國盤穀銀行
外灘七號,原電報大樓/泰國盤穀銀行
22、外灘6號
外灘6號
1897年建成,
馬禮遜洋行設計
23、外灘5號-日清大樓
外灘5號-日清大樓
1925建成
由英商德和洋行設計
6層鋼筋水泥結構建築
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築的特徵
24、外灘4號--有利大樓
外灘4號--有利大樓
25、外灘3號,前身英國有利銀行
外灘3號
始建於1916 年
外灘三號的前身為英國有利銀行
是上海第一座全鋼結構大廈。
26、外灘2號-上海總會
外灘2號-上海總會
1864年建樓,1909年在原址建六層新樓
建築立面為三段式處理,頂端各設置了巴羅克式的風亭,細部雕刻細膩優美。
27、上海檔案館(新建)
28、光明金融大廈
29、東方商旅
東方商旅-樓高23層,
外觀為三零年代裝飾性藝術(ArtDeco)設計
30、外灘二十二號
外灘二十二號
共有六層,紅色外牆凝聚了新瑞和洋行的設計靈感,
自1906年歷經太古洋行及新中國成立後的豐華圓珠筆廠的入駐後
31、外灘soho
外灘特色建築群保存至今。從上海開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建築變遷。
19世紀中下葉為第一階段。磚木結構樓房多為英國鄉村建築樣式,或者是帶有寬大內長廊式陽臺的東印度式建築(券廊式)。在19世紀60~80年代陸續翻建,出現一批仿文藝復興風格建築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地價上漲,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灘建築約有近半進行重建,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層次在三四層至六七層。
建築風格上出現了向近代建築形式過渡的折衷式。內外裝修講究、設施增多,匯中飯店安裝了上海最早的電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形式出現了立面簡潔的早期現代派、許多建築氣派豪華,裝飾富麗堂皇,設施更趨完善,出現了上海最早使用冷暖氣設備的建築(滙豐銀行)。這一階段,除建於民國37年(1948年)的交通銀行大樓外,已基本形成今日的外灘建築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