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ICE 火車旅遊進入德國的首都柏林,很快讓我們感受到現代與歷史新舊痕跡,心裡些許糾葛 ? 這裡曾是人類權利與政治催迫親友分離的悲慟之地,三分看景七分歷史搭配,留景回顧曾經的滄桑,彷彿昨夜星辰。
時間廻廊: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
柏林在1871年成為德國 (德意志帝國) 的首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時,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成為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西德在東德的一塊資本主義孤地。
1961年8月13日柏林圍牆由東德社會主義的蘇聯政府築起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瞭望塔、混凝土牆、探照燈,持槍哨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那一刻隔絕了東,西柏林人的生活圈,親友被迫實質分開,相隔無法相見直至圍牆倒塌;柏林變成美蘇冷戰的聚集點;由蘇聯控制的東柏林,以及由美國、英國、與法國控制的西柏林。
在1989年11月9日圍牆倒塌前的共28年東德人在長167.8公里的圍牆找機會以跳樓、挖地道、自製潛水艇、熱氣球等方式越牆,希望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
愛別離苦---看見那道牆新舊交替的影子
柏林圍牆迄今已60年,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建築,更是分割東西歐的鐵幕象徵。
布蘭登堡門和平與自由象徵
布蘭登堡門建於 1788 至1791年間,在德國歷史的高潮時刻從不缺席,東西德統一的象徵,在冷戰時期成為東德與西德之間的無人區,像極了被偷走自由;現今柏林旅遊觀光必到景點。
布蘭登堡門它跟著近代歷史在延續,有法國拿破崙的勝利遊行、德國希特勒演說與納粹遊行、二次大戰後冷戰時的無人區、美國總統甘迺迪與總統雷根對自由期許演說以及柏林圍牆倒塌後自發性的街頭慶祝活動。
1987 年,美國總統雷根在此柏林圍牆的西柏林領域發表演說『推倒這道牆』,他說:戈巴契夫總書記,如果你要尋求和平,要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要尋求自由,戈巴契夫先生,推倒這道牆!終於1989 年 11 月,東德人推倒布蘭登堡門前的這道牆,順利穿越得到自由。
圖片來自網路維基百科: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雷根在布蘭登堡門西側-西柏林側發表演說
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它的東側通往柏林老城,是巴黎廣場紀念1814年普魯士軍隊在解放戰爭中占領巴黎而命名,現今是人民發表政治思想的大部份集合處。布蘭登堡門正前方的菩提樹下大街東橫穿柏林市中心,通往柏林博物館島和柏林電視塔,是歐洲最華麗的大街之一。
布蘭登堡門西側則通往城外為門外。西側的三月十八日廣場,以紀念1848年3月18日的德國三月革命和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的第一次人民議會自由選舉而命名。六月十七日大街,則是為了紀念1953年6月17日發生在民主德國的人民起義,它從布蘭登堡門起向西經過柏林勝利紀念柱。
由東側走到西側看著門前的馬路上奇怪的地磚,以非常突兀的方式劃過馬路,這就是之前柏林圍牆牆面的遺址,站在拍照的地點是「東柏林」,在磚線的另一頭就是「西柏林」,地面這個有趣的設計可一腳跨在東柏林,一腳跨在西柏林見證歷史。
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 又稱為C檢查哨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網路: 1961年-1990年6月22日查理檢查哨晝面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網路: 1961年-1990年6月22日查理檢查哨晝面
冷戰時期1961年至1990年東德與西柏林進出柏林圍牆邊的一個檢查點。它是盟國、外國人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常駐代表以及民主德國官員的唯一過渡點,位於柏林市中心的腓特烈大街上。從這個檢查哨往北去就是進入蘇聯統治的民主德國首都東柏林,另一方向往南則是進入聯邦統治的德國西柏林。當初所有的崗哨站是用字母來標示, 美軍為了強化辨別用了A=Alpha, B=Bravo, C=Charlie, D=Delta來作命名;這個站輪到C=Charlie所以就叫查理檢查哨 Checkpoint Charlie。柏林圍牆拆除後,此檢查哨被拆除又復建,成為柏林旅遊的重要景點。
柏林圍牆倒塌的主因是蘇聯政權官僚制度的腐敗, 1989年11月9日,大約50萬人聚集在東柏林中心廣場舉行抗議集會5天之後,劃分東西德國的柏林牆坍塌了。東德領導人為了緩和日益高漲的民眾抗議浪潮,決定放鬆對前往西德的控制,但並不打算完全放棄對柏林圍牆的控制,只是在出入境手續方面有所放鬆;可美麗的錯誤始於這場長達一小時的新聞記者會。記者介紹了新旅行政策,由當時的東柏林黨領袖發言人主持,民主德國電視台和電台轉播,台上的官員回應記者:「就我所掌握的,法律即刻生效,沒有拖延。」就這樣圍牆倒塌成為兩德統一的重要一步。339天後的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原西德)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原東德)正式統一。
東邊畫廊,露天藝術作品「兄弟之吻」
東邊畫廊(英語:East Side Gallery)是柏林圍牆原址僅少部分存留處,該段沿施普雷河一側修築,全長1.3公里。1989、1990年間,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這裡的柏林牆上,創作不同主題的繪畫。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兄弟之吻》畫作是「前東德領導人昂納克同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會面後簽訂合作擁抱親吻」。繪製,其下方的字Mein Gott Hilf Mir Diese Todliche Liebe Zu Uberleben,意思是上帝,救我,挺過這要人命的愛」
走進 走出 歷史
時間迴廊往事歷歷,台灣50年代中的老兵舊時代承受與家人分離死別的痛;近代新冠狀肺炎大流行,各國封鎖國境,無法正常飛出飛回與外地親友見面,近日阿富汗國難,人們求活的意念;思索內心那道無形的疫情牆,歷史的這一刻我們能做什麼?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她的自傳中提及: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時刻,梅克爾在做什麼?她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時應該是晚上10點半或11點吧,或者更晚。」,「自己一個人,跟著人群走……突然間我們就到西柏林了。」喝了啤酒,然後在派對結束前返回東德,她的人生已就此改變。柏林圍牆事件之前她渴望西方的自由價值無法獲得,她與家人生活在東柏林,也只能默默在心裡想;但當柏林圍牆倒下時她35歲,決定深思自己人生的下一步,爾後她成為新聞發言人,開始走上從政之路!
梅克爾這位不求快的女人,動作一點也不慢。她遵循自己心中的理念,可慢一步,可快一些。就是這樣忽慢忽快的速度,一生不變對自由價值的堅定,關於自由從來不因權位或利害關係而放棄的女性,在二十一世紀她成為最佳典範。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世界讓新冠狀肺炎大流行為人類築起一道無形的牆‧病毒不斷病變忽慢忽快的速度,總是有人堅持行萬里路價值,只要新冠狀肺炎被有效控制,歷史會紀錄下這個影子,人類總會再偒痛後得到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