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大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

金山蹦火仔

莊立育
2021·04·07
作者·莊立育

金山蹦火仔




/ 金山八景 磺港漁火 /
磺港漁火好夜景,海湧綴船放光明;作繒親像藝術燈,滿載豐收樂回程。


 「蹦〜」,海面傳來巨大爆炸聲,只見站在船頭的「火長」,手持爆出強烈火花長竿,在黯夜海面上由下而上,閃光吸引趨光性的魚群躍出海面,負責撈魚的船員迅速將「叉手網」插入海裡,撈起躍出水面的青鱗魚。

 農曆四月到中秋前後是北海岸金山一帶海域捕青鱗魚的最佳時節,至今仍有漁船保留了流傳百年漁法-「焚寄叉手網漁法」,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蹦火仔」,2014磺火之夜:捕青鱗魚2019磺火捕魚即將絕響?的照片登上國家地理雜誌,讓這項捕魚技藝在國際上受到矚目。「蹦火仔」是漁民養家生活的技能與工作,看似如此平凡的漁村生活,背後有許多不凡的故事,更是台灣珍貴無形的傳統文化資產。近年更有許多文化體驗活動及慶典,讓遊客搭乘觀光船一睹珍貴的捕魚活動,更可深入「蹦火仔」的其中奧妙。


金山蹦火仔由來


「金山蹦火仔」相傳是在日據時代保正許明耀的祖先,從中國沿海傳入金山地區(一說是沿襲自原住民);早期,此漁法在本地俗稱「杓仔船」,漁民利用集束竹製火把來捕魚,因亮度不足,後期,漁民利用當地生產的磺石以最簡單的化學原理捕捉魚群。漁季作業大多在每年五月至九月份,視當年潮水、氣候與漁獲量因素調整季節長度。當青鱗魚群湧入北部沿近海,蹦火仔漁船就開始忙碌,運用磺石(碳化鈣)遇水後,產生易燃性氣體乙炔(硫化氫),將氣體導入氣孔後壓縮,以點火槍點燃瞬間產生強大火光,吸引趨光性強的青鱗魚,因點火時產生「碰一聲」就是俗稱「蹦火仔」,這也是蹦火祭的由來。

 

蹦火的團隊合作


蹦火仔漁船每人各司其職,撈捕過程中總共「蹦」三次,黑夜中,哨子聲響起第一聲「蹦!」,照亮海面確定魚群在哪,第二聲「蹦!」,觀察魚群,第三聲「 蹦!」吸引魚群、撈魚收網!炫目的磺火亮光會維持約十到十五秒,強光吸引具趨光性的魚群,萬隻銀魚翻騰躍出海面,彷如群蛾撲火般;在短短瞬間,除了負責掌船的舵手外,透過海腳仔(船員)團隊合作,把握時機持「叉手網」撈魚,從點火、引導、收網,每個環節都需要經年累月的默契、經驗與技術,才能一氣呵成掌握剎那,贏得爆網收穫!


但因為蹦火仔需要多位人力,船員們得日夜顛倒的生活;青鱗魚群的魚期僅每年隨著黑潮來臨的四、五個月,在經濟價值低的現實面與捕魚期短的限制下,現僅存四艘漁船:「富吉號」、「明順號」、「全勝二號」、「永漁發號」,老船員用一輩子的海上人生,拼一場百年的文化傳承。蹦火仔作業區域小,對環境干擾低,確能落實環境保護、永續漁業發展理念的活動,對漁民而言,除了是基本生活工具之外,現今還多了一份休閒漁業的收入,讓民眾多了一個親近漁村,到海上做親水的海洋休閒活動。

 昔日「蹦火仔」漁船大部分在磺港漁港區作業,聲與光的捕魚炫技和磺火蹦出的銀黃光輝映景被列為「金山八景」之一美稱「磺港漁火」;蹦火仔早期固定從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當天開始作業,至八月中秋為止,現今大都在立夏前後出海至白露結束。多利用夜間漲潮時在淺灘進行,作業範圍小,對環境干擾低,是友善漁法,現已是金山的獨有特色漁獲法,也是台灣漁業特有的傳統技術。雖然磺火捕魚已在2015年列入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保護,但在船員的老化與生計考量下,古老捕魚的蹦火仔,依然似燭火在前途茫茫的風中搖曳,隨時都會消失的無形文化景觀。蹦火仔是一個高端的美學,視、聽覺感官極強的捕魚法,親眼目睹並參與其中,你更能體驗不只是捕魚技法,更是生活休閒藝術。


2021日本櫻花季開花、盛開預測
英國的世界遺產(Ⅰ)巨石群之謎
莊立育

/ 莊立育 /

一起感受東西文化差異,各國風土民情,從中相互感染,發掘各種美好的存在,欣賞各方生活智慧、文化內涵、品嚐美食,進而品味藝術經典、建築風格,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