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歐法國

法國世界遺產(V)—巴黎及塞納河左岸

莊立育
2021·07·27
作者·莊立育

法國世界遺產(V)—巴黎及塞納河左岸


「巴黎是透過書本而得知的夢幻城市,一個經由閱讀而認識的都市」曾在巴黎長住十五年的出生于古巴的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I Calvino如此形容巴黎。如果巴黎的歷史場景是莫里哀Moliere、雨果、巴爾扎克H de Balzac、大仲馬等大文豪的創作源泉,那麼塞納河便是印象主義畫派的源頭。

塞納河從巴黎蜿蜒穿過成之字形,把美麗的巴黎一分為左右兩岸。河之北為右岸,河之南為左岸RiveGauche;左岸最早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區域名詞而已,這個名詞,只屬於塞納河。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是藝術家的精神家園,左岸的咖啡刺激了人的靈感,活躍了人的思維。三百年來,左岸的咖啡不但加了糖、奶精、煙與酒,而且還加上文學、藝術以及哲學的精華;在新的認定上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本身,就是一筆輝煌的文化遺產遺產。「左岸」因此而成為一種象徵、一個符號、一個時髦的形容詞。

西元十四世紀起,西堤島上的居民逐漸向河的兩岸擴展,自法國國王查理五世起將王宮遷往右岸的浮日Vosges廣場、羅浮宮後,政治權力中心漸漸移向了右岸,隨即商業經濟也在右岸蓬勃發展了起來。到了西元十七世紀,路易十四遷居凡爾賽宮,左岸成了從巴黎去凡爾賽宮的必經之路,這時的左岸獲得了飛快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的達官新貴、社會名流紛紛來此建造公寓,這樣慢慢形成了以文化知識界為主流的中產階級社區,與右岸的王宮府邸、商業大街組成的權力和經濟中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西元十九世紀世紀初期,拿破崙一世建成了凱旋門和星形廣場Place de l&qapos;Etoile,,也就是現在的戴高樂廣場。西元十九世紀世紀末期拿破崙三世,建成了以香榭麗舍Champs-Elysees大街為東西向幹線、塞巴斯特波爾Sebastopol大街為南北向幹線、以羅浮宮為中心的大十字街道,還修建了兩圈環路。拿破崙三世還把羅浮宮和凱旋門之間的道路、廣場、綠地、地下水系、林蔭帶和大型紀念建築物整建成完整的區域。西元二十世紀初,在巴黎舉行的幾次世界博覽會又為塞納河畔增添不少新建築,有埃菲爾鐵塔、大宮Grand Palais和小宮Petit Palais。


在塞納河兩岸分佈著許多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在西堤島上有巴黎聖母院和路易九世為了收藏耶穌基督的「荊棘皇冠」所建的聖禮拜堂La Sainte Chapelle,教堂內有世界最大、巴黎最古老的彩繪玻璃。向西在河左岸是由舊火車站改建成的奧塞博物館Musee d&qapos;Orsay,主要收藏主要收藏從西元一八四八年到一九一四年之間的繪畫、雕塑、傢俱和攝影作品。沿河再向西不遠是波旁家族仿古希臘式的建築宮殿,現在是國會所在地。從這裏過橋到右岸是協和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古埃及的方尖碑。沿河向前,經過大宮和小宮,由此過橋到左岸,可以看到較小的美國教堂,建築外觀顯得別致。在左岸稍遠的地方,從西向東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三叉形大樓,它的建築形式和結構在現代建築史上有創新意義。從這裏向河對岸看,雄偉高大的艾菲爾鐵塔就矗立在眼前。

埃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臨塞納河左岸,位於巴黎戰神廣場的綠地上,建於西元一八八九年當時為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和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而建造,鐵塔設計離奇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二十世紀以來已成為巴黎的象徵;鐵塔的設計人是橋梁工程師艾菲爾G Eiffel,塔也因此而得名,塔身原高三百公尺,後來塔頂安裝了無線電發射架,增高到三百二十公尺,塔下有埃菲爾先生的半身銅建像。艾菲爾鐵塔又被法國人稱為「貴婦人La Grande Dame」,為了使這位「貴婦人」能青春常在,為了防止金屬的銹蝕,鐵塔全身塗滿了防銹漆雕。自它建成之日起,它已被整體重新油漆過十七次,也換過很多種顏色。它曾被漆成過紅色,黃色,最後人們還是把它漆成了鐵褐色,也是它最初時的顏色。西元兩千年到來之際,鐵塔換了新裝。二十個工人用了三個月時間在塔上安裝了兩萬個閃爍燈。每當夜幕降臨,被照得通明的艾菲爾如同一座金塔,在巴黎夜空中閃閃發光。其實在建塔之初曾有不少人反對建造這個鋼鐵怪塔,儘管埃菲爾設計的鐵塔基座象徵性地採用了凱旋門的「拱形」這樣的古典主義建築元素,但材料和結構的重大革新,遠遠超出了守舊頑固「石頭文化」的人們接受程度。來自藝術界的批評尤其猛烈,在當年的「泰晤士報」所刊登的由三百人簽名的反對書中,莫泊桑、小仲馬和作曲家家古諾均在其中。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G Maupassant揚言:「鐵塔建成之日,就是我出走巴黎之時」,於艾菲爾鐵塔完工以後,曾在大巴黎尋找一處沒被鐵塔破壞的場景,最後他不得不把自己送進鐵塔裏的餐廳,因為他說那裏是巴黎惟一看不見鐵塔的地方。

英國
英國的世界遺產(Ⅰ)巨石群之謎
莊立育

/ 莊立育 /

一起感受東西文化差異,各國風土民情,從中相互感染,發掘各種美好的存在,欣賞各方生活智慧、文化內涵、品嚐美食,進而品味藝術經典、建築風格,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