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不丹.印度.尼泊爾

印度世界遺產(Ⅲ)阿格拉堡-三世皇帝建築

莊立育
2021·08·05
作者·莊立育

印度世界遺產(Ⅲ)阿格拉堡-三世皇帝建築


印度歷史上除了孔雀王朝,蒙兀兒帝國是僅有的第二次統一。在「蒙古族通史」等歷史著作上有寫「莫臥兒Mughal」,都是蒙古語的音譯,是「蒙古」一詞的訛音,他們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這個帝國統治了印度三百多年。經歷了初期六代帝王,他們分別是巴拔Babur、胡馬雍Humayun、阿克巴Akbar、賈汗吉Jehangir、沙賈汗Shah Jahan和奧朗澤布。


遠自十六世紀蒙兀兒王朝.從那位信奉回教的成吉思汗的後裔巴拔立國起,阿格拉就成為皇都。阿克巴大帝繼位後,一五六五年著手興建阿格拉堡,當時城堡主要功能是為了防禦敵人,後來才變成皇室住所。阿克巴偏愛紅色的砂岩,所以阿格拉堡的整體外觀基本上屬於紅砂岩;後來四世皇賈汗吉擴建此堡,他不喜歡紅色,所以改用白色水泥外漆;五世皇沙賈汗接手後,又採用自己偏愛的白色大理石。它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牆高二十公尺,因全部用紅砂岩砌成,在陽光照耀之下,發出刺眼的紅色。和泰姬陵園毗鄰的紅色阿格拉古堡,是十六世紀重要的蒙兀兒王朝紀念建築。也是印度-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古堡內的建築物曾多達五百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不多。一九八三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阿格拉城堡位於北方邦阿格拉市,亞穆納Yamuna河左岸小山丘上,隔著河與泰姬陵遙望,距離首都新德里兩百一十公里。這座方圓一•五平方公里的宮堡,全部採用紅砂岩建造而成,外形非常雄偉壯觀,故又稱紅堡,與首都德里的紅堡齊名。綿延二•五公里高約十公尺的城牆,由紅色硬質砂岩所構造,把蒙兀兒統治者的皇宮圍在中間,城內的宮殿,雖經歷漫長的歲月,多已失修,但畫梁和牆壁上精巧的雕刻與設計,仍隱約保存著昔日富麗堂皇的風貌。古堡由兩層城牆,兩條地溝及大大小小十六座城堡,完全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由在蜿蜒伸展的城牆之間矗立著許多宏偉的城門,最古老雄偉的城門是德里城門,在它之後是堡內的象門,現今只有阿瑪辛格Amar Singh 城門對遊人開放。阿格拉堡內的建築物,由許多不同風格的宮殿所組成,是歷任蒙兀兒君王所建。其中高大的城門和城牆,是阿克巴大帝所建,樣式融合印度及中亞風格,洋溢著粗獷氣質。沙賈汗王時代所建的宮殿,多半採用白色大理石建材,比較注重雕刻和裝飾,充滿細膩風格。

堡內幽雅的「公共大廳Diwan-i-Am」始建於1628年的賈汗吉王朝,它全部由紅色砂岩建成,三排白色的灰泥粉飾過的飾有孔雀圖案的柱子托起大廳的平頂。先前,大廳裏飾有織錦飾物、絲綢地毯、綢緞天蓬,國王就在這裏與大臣們共商國事,而如今這些飾品已被掠奪一空。公共大廳之後便是著名的「謁見之廳Diwan-i-Khas」,是蒙兀兒王朝帝王接見大臣、使節的地方。「賈汗吉宮」是城堡中的重要建築物,宮內大院四周有二層小樓環繞,宮牆金碧輝煌,彩畫似錦。堡內另有莫迪寺Moti Masjid,因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而成,精緻典雅,故又稱「珍珠寺」。 納吉那清真寺Namina Masjid是一處非常小巧的清真寺,專為皇宮內的女眷們祈禱之用。整個清真寺用純白大理石建造,好一個潔淨世界。可貴的是很多人注意不到這個角落,赤著腳站在涼涼的大理石地面上,四周一片寧靜,腦子裏仿佛都成了真空。


八角瞭望塔Octagonal Tower是一座八角形的石塔小樓,登臨塔頂,極目遠眺,可以看到舉世聞名的泰姬陵,前面就是亞穆納河,與阿格拉堡遙遙相對。據說,當年沙賈汗王被其第三子奧朗澤布幽禁在這座古堡時,沙賈汗哀求兒子放他出來,他不惜皇位,只求天天能望見泰姬陵。重見天日後,他仍日夜遙望愛妃的陵墓,直到雙眼幾近失明,仍透過鑲嵌在牆壁上的鏡子與寶石,從反射影中與愛妃朝夕相伴。當年沙迦汗被囚禁的密室,目前禁止入內參觀;只是斯人已逝,鑽石也早已不翼而飛,留下他教人不可思議的癡情,令人震撼不已。

二零零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來自印度及巴基斯坦的音樂家,在阿格拉紅堡,為慶祝泰姬瑪哈陵三百五十年的星光音樂會正式展開,當晚天空作美,北印度的音樂琴聲悠揚,西塔琴和搭不拉鼓亦步亦趨,像徵沙賈汗和泰姬的琴瑟和鳴,興都斯坦的聲樂唱出沙賈汗對泰姬的不捨!北方邦首席部長希望泰姬瑪哈陵不僅吸引住更多的觀光客,更能成為世人追求愛和和平的像徵!皓月當空,如怨如訴的音樂,隨月色在阿格拉堡及泰姬瑪哈兩地飄盪,人們仿彿看見星空月下,灑起了一道鵲橋,隱隱約約窺見沙賈汗和泰姬互訴不朽的衷曲!

耶路撒冷苦路上的韋羅尼加
南非世界遺產(一)非洲最西南端─好望角
莊立育

/ 莊立育 /

一起感受東西文化差異,各國風土民情,從中相互感染,發掘各種美好的存在,欣賞各方生活智慧、文化內涵、品嚐美食,進而品味藝術經典、建築風格,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