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華東(上蘇杭‧寧波‧南京‧無錫‧溫州‧黃山‧千島湖‧九華山‧江西南昌)

去過雲南不下5次,我認為這10種特色小吃,最值得打卡,價都不貴

玩家帶路
2024·12·14
作者·玩家帶路


雲南位於西南邊陲,山川壯麗,民族眾多,飲食文化之萌芽,可追溯至春秋戰國中晚期兩漢時期古滇國

彼時,滇地居民已善用火烹調食物,烹調技藝初現端倪。

《禮記·禮運篇》所載:「昔者,未有火化,食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而雲南元謀人遺址中的炭屑,則見證了人類用火之歷史,此乃烹調起源之重要標誌。

歷經千載,雲南飲食文化逐漸發展,至唐宋時期,已初具規模,明清之時,更是繁榮昌盛,形成獨具一格之滇菜體系。

古滇國
時期,滇地與中原交流頻繁,莊躋入滇,帶來楚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與飲食文化,加速了滇地之社會發展。

此後,漢、唐、宋、元、明、清各代,無不調兵遣將,移民開滇,將中原之飲食文化融入滇地,與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今日之滇菜。

滇菜口味獨特,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既不偏甜,亦不偏麻、偏辣,包容並蓄,盡顯大家風範。

滇菜
之文化,博大精深,典故眾多,令人嘆為觀止。

過橋米線,其傳說源遠流長,清代秀才之妻,以熱雞湯浸泡米線,送予夫君,夫君食之甚滿,遂名之曰「過橋米線」,流傳至今,成為雲南菜系之「鎮家之寶」。

又如汽鍋雞,相傳乾隆皇帝巡視臨安府,臨安知府命廚師獻菜,楊瀝將火鍋原理改制為汽鍋,乾隆大悅,攜之回宮,自此汽鍋雞名揚四海。

此外,如餌塊、大救駕、宜良烤鴨等,皆有動人傳說,令人回味無窮。

雲南民族眾多,在飲食上,亦十分豐富。各民族之飲食,
​​既受社會生產力水準之影響,亦受自然環境及民族傳統觀念及習慣之製約。

滇西滇西南地區,酸辣型口味盛行,與西藏及泰國、緬甸、寮國接壤,少數民族眾多,形成了諸多具有民族特色之菜餚。

滇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菜餚亦別具風味。滇東北地區,口味麻辣,深受四川影響,烹飪技法獨具匠心。

滇中地區,則以溫和清淡、鮮嫩回甜、酸辣微麻為特點,盡顯滇菜之精髓。

去過雲南不下5次,我認為這10種特色小吃,最值得打卡,價都不貴!
1過橋米線。起源於雲南蒙自,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時期。

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位秀才到島上讀書,其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

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的那層厚厚的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
於是她改進了送餐方式,先將清湯和食材分開裝,到島上後再將食材放入熱湯中燙熟,再加入米線。此法一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晚清至民國時期,過橋米線開始在民間流傳,並逐漸發展成為雲南的特色小吃。

2015,「蒙自過橋米線傳統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過橋米線之所以備受推崇,不僅在於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在於其獨特的美味。

過橋米線以純手工製作而著稱,米線柔軟細膩且富有彈性,吃起來極為舒適。

配料更是豐富多樣,包括雞絲、火腿絲、蝦仁、酥肉丁等,再輔以油炸地瓜纓、酸豆角、香菜、小蔥等特調料,每一口都能品嚐到不同的風味,令人回味無窮。
2小鍋米線。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時期

相傳,當時雲南地區的一位年輕廚師阿福,為了迎合當地百姓的口味,將大米精心磨成米粉,再加入雞肉、火腿、豆腐皮等食材,熬出一碗鮮美可口的米線湯。

這碗米線湯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小鍋米線的特色在於其精細的製作過程與豐富的口感。

選用優質的米,經過浸泡、磨漿、澄濾、蒸粉、壓制、漂洗等繁瑣工序,製作出細膩柔韌的米線。

在烹調過程中,將高湯煮沸,放入米線和各種精心準備的食材,如雞肉、火腿、豆腐皮等,用小火慢慢燉煮,使各種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湯汁更加鮮美濃鬱。

最後,加入適量的辣椒油、花椒油、蔥花、香菜等佐料,讓小鍋米線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小鍋米線的家常做法,讓大家在家也能品嚐到這道雲南美食的魅力。

首先,準備好米線、雞肉、火腿、豆腐皮、高湯、辣椒油、胡椒油、蔥花、香等食材。

將雞肉、火腿、豆腐皮切成薄片備用。接著,將高湯煮沸,放入米線和各種食材,用小火慢慢燉煮。

待米線煮熟,各種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後,加入適量的辣椒油、胡椒油、蔥花、香菜等佐料,攪拌均勻即可出鍋。

這樣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小鍋米線便製作完成了,讓人忍不住想要大快朵頤。

3
騰衝餌塊。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相傳,騰衝人民將優質米精心挑選,經過淘洗、浸泡、蒸熟、沖搗、揉製等繁復工序,創造出了這道獨具風味的傳統美食。

特別是騰衝的「大救駕 ——炒餌塊,更是因其背後的歷史故事而聲名大噪。

相傳,明朝末年,永歷帝逃難至騰衝,飢寒交迫之際,當地百姓獻上炒餌塊,解救了皇帝的燃眉之急,因此得名「大救駕」。

騰衝餌塊
的特色在於其柔軟而有「筋骨」的口感,久煮不糊,稍燙可食,風味獨特。

與年糕相比,餌塊口感更佳,既保留了大米的香甜,又避免了年糕的黏膩。

騰衝餌塊可燒、煮、炒、滷、蒸、炸,風味各異,久食不厭。

其中,炒餌塊最為常見,將餌塊切成薄片,搭配火腿片、酸醃菜末、豌豆尖等食材,用甜鹹醬油調味,炒製出的餌塊香甜濃厚,色彩豐富,體現了滇味的獨特情致。

「大救駕」則是騰衝餌塊中的佼佼者,切成三角形的餌塊薄如紙,佐以雞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等食材,不放醬油,只用鹽調製鹹味,色彩清新明快,味道清爽香辣,別具一格。

4
建水燒豆腐。又稱臨安豆腐,源自雲南紅河州建水縣。

建水燒豆腐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時期。據傳,其起源與一位即將參軍的小夥子有關。

他的母親擔心他在路上餓著,便連夜製作了許多豆腐,讓他帶著上路。

然而,當小夥子到達軍營,打開包裹時,發現豆腐已經發黴發臭。

但他又不忍心浪費母親的心意,於是將豆腐晾乾後烤來吃,沒想到竟意外地美味。

這項發現,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和改進,最終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建水燒豆腐。
在製作過程中,建水人精選大而圓的白皮黃豆,並取用西門大板井的甜水,經過浸泡、磨漿、過濾、點漿、壓榨等一系列精細工序,最終製成小巧玲瓏的豆腐塊。

這些豆腐塊在炭火上慢慢翻烤,直到表面變得金黃酥脆,散發出誘人的豆香。
建水燒豆腐的特色在於其外皮香酥、內部柔潤,口感層次豐富。

咬一口,豆香四溢,油滑爽口,清香四溢,口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烤製時,滿街飄散著獨特的香味,沁人心脾,人見人愛,久吃不厭。

食用時,也可以沾以甜鹹醬油、辣椒末、蒜泥、味精、小米辣等佐料,更增添了其風味的多樣性。

5
曲靖蒸餌絲。源自雲南省曲靖市,是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傳,明朝狀元楊慎被貶到雲南時,曾在曲靖品嚐到這碗美味的蒸餌絲,並大加讚賞,從此這道美食在民間傳開,成為了曲靖的一張「美食名片」。
曲靖蒸餌絲的主要原料是曲靖本地的筒子餌塊,這種餌塊是用沿江、珠街一帶產的優質稻米,經過浸泡、磨漿、蒸製、切片、切絲等繁瑣工藝製作而成。

餌絲潔白細膩,軟糯有嚼勁,入口即化,米香濃鬱。

在製作過程中,曲靖蒸餌絲也著重於配料的搭配與調味的精準。

新鮮的韭菜、綠豆芽、火腿、木耳等食材,搭配秘製的甜醬油、肉醬、酸菜和五到八種香料炒製而成的油辣子,使得蒸餌絲口感層次豐富,乾香濃鬱,鹹淡恰到好處。
6巍山扒肉餌絲雲南大理巍山地區的傳統名吃。歷史可追溯至南詔國時期

相傳,其創始人為南詔國的開國元君細奴邏。在未發祥之前,細奴邏與彝族同胞以打獵為生,某日圍獵時碰到大火燒山,燒死了不少野豬。

他們捨不得丟棄,將燒焦的野豬洗淨後刮去外表的糊渣重新放入土鍋中燉煮,為了去除糊味,添進了當地的閹雞肉和火腿,最終味道出乎預料的好。

後來,細奴邏創造了獨特的巍山餌絲,讓人們把燒豬肉與餌絲配著吃,久而久之發展成為色、香、味俱全的扒肉餌絲。
巍山扒肉餌絲的特色在於其湯汁的濃鬱鮮美和餌絲的細膩滑爽。

湯汁選用新鮮的豬骨,經過長時間的熬煮,將骨頭的精華全部熬入湯中,再加入各種香料和調味料,使得湯汁醇厚,味道濃鬱

而餌絲則是用巍山有名的「黃皮谷」米,經過蒸、舂、揉等特殊工藝加工而成,色澤潔白,口感細軟甜潤,不脆不黏
烹調時,將餌絲在八成燙的開水中燙到熟而不爛,再加上燉好的扒肉和湯汁,撒上蔥花、芝麻油等調味料,一碗色鮮味正、清淡適中、不油不膩、香氣四溢的巍山扒肉餌絲便呈現在食客面前。

扒肉肥而不膩,瘦肉細嫩回甜,與餌絲的細膩口感相得益彰,令人回味無窮。
7雲南豌豆粉。可追溯至清朝時期,早在那個時候,呈貢地區就已經開始製作豌豆粉,並以其色澤金黃瑩潤、口感香糯而著稱。

豌豆粉
的特色在於其色澤金黃、質地細膩、口感滑嫩,且帶有豌豆的特殊芳香。

其製作過程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講究,需要經過篩選、脫殼、浸泡、研磨、過濾、熬煮、冷卻等多個步驟。

製作過程中,選料、水質、火候、工序精細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豌豆粉的品質與口味。
在口味上,豌豆粉更是獨具特色。涼拌豌豆粉,是雲南人夏季消暑的美食佳品。

將豌豆粉切成條狀,加入蒜末、辣椒油、醋、醬油等調味料,輕輕攪拌,酸、甜、麻、辣、鮮五味俱全,令人食慾大開。
8大理乳扇。根據史書記載,乳扇最早被稱為「乳線」,在明朝的《南詔野史》中已有「酥花乳線浮杯綠」的描述。

而到了清朝,《鄧川州誌更是詳細記錄了乳扇的製作方法。

儘管乳扇的確切起源難以考證,但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9世紀,甚至更早的唐代南詔國時期。

相傳,乳扇是由一位聰明勇敢的白族女孩發明的,她將牛奶提煉出乳脂,製成薄片,晾曬後便成了乳扇。

乳扇
的製作工藝獨特,需用鮮牛奶煮沸混合食用酸煉製凝結,再製成薄片,纏繞於細竿上晾乾而成。

其形製獨特,乳白或乳黃色,狀如折扇,兩頭有抓腳。

乳扇的質地酥脆,鮮香濃鬱,奶油芳香味濃,無論是生吃、乾吃、油炸還是煎烤,都別有一番風味
生吃時,乳扇油而不膩,鮮醇清香,原汁原味,奶香氣十足;炸後,顏色由白變為金黃,撒上白砂糖,吃起來脆香可口,別有風味;

烤乳扇更是大理的特色美食之一,將乳扇平鋪成塊狀,用木棍掛住被烤軟的部分,依口味塗上煉乳或玫瑰醬,邊捲邊烤,最後捲成筒狀,吃起來香脆可口,奶香四溢,帶著一絲玫瑰的花香和甜味,讓人回味無窮。

除了傳統的吃法,大理乳扇還有多種創新做法,如桃仁夾沙乳扇、炒乳扇絲、涼拌乳扇等。
9鮮花餅。堪稱滇式月餅的經典代表

早在唐代,雲南地區就有了以鮮花製作糕點的傳統。到了清代,製餅師傅更是匠心獨運,創造出了鮮花餅,因其獨特風味,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一度成為宮廷禦點。
花餅的成品色澤潔白,外皮酥脆,餡料清香,口感酥軟,香甜而不膩,帶有淡淡的花香。

其主要原料為雲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此外,還會依時令選用不同的鮮花為原料,如茉莉花、百合花等,使得鮮花餅的種類更加豐富。

在製作過程中,採摘含苞待放或剛開放的食用鮮花,經篩選後去除花托、分開花瓣,加工處理為餡心,再包上酥皮,烘烤冷卻後成型。這樣製作出來的花餅,外皮酥脆,餡料香甜,花香四溢,咬上一口,彷彿置身於花海之中。

若想嘗試自製花餅,可以選用以下做法


首先,將採摘的食用玫瑰花瓣洗淨,去花蒂後加入白糖、熟麵粉和凝固的化豬油,共同揉搓製成餡心。

接著,將化豬油與麵粉揉勻成油酥麵團,再將另一部分麵粉與清水和化豬油揉勻成油水麵團。

將這兩種麵團分別下成劑子,用油水面劑壓扁包入油酥麵劑,擀成薄片後捲成筒,再壓扁疊為三層,擀成圓皮。

然後,將餡心包入皮中,封口略壓成餅狀。

最後,在平底鍋中放化豬油,在小火上燒,當油溫約110℃時,放入餅坯浸炸至皮酥浮起即成。
10麗江粑粑。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的茶馬古道時期。

據傳,納西族人民也為了紀念一位名叫「粑粑」的英雄,開始製作這種食品,使其更具傳奇色彩。
麗江粑粑的製作過程頗為講究,主要選用麗江出產的優質小麥麵粉為原料,加入清泉揉成麵團,再弄成薄片形狀,根據個人喜好加入各種配料,如豆沙、芝麻、糖、蔥、花椒等,煎製而成。

其口感酥脆可口,色澤金黃,香味撲鼻,甜而不膩,鹹而不鈈,令人回味無窮。
在麗江古城四方街上,專營麗江粑粑的鋪子比比皆是,它們大多由成年女子經營,技藝嫺熟,手藝精湛。

當你漫步在古城之中,不妨走進一家鋪子,品嚐一下道地的麗江粑粑。

將掰下的一小塊粑粑浸滿酥油茶的香味,然後放進嘴裡,那種酥脆香甜與濃厚酥油茶的完美結合,將讓你感受到無與倫比的人間美味。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
官宣!免费!2025年贵州文旅优惠活动重磅发布
“騰衝,一座四季如畫的城市”
玩家帶路

/ 玩家帶路 /

跟著線控遊中國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