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遺產(Ⅲ)摩拉維亞童話小鎮─帖爾契
位中西歐大陸的阿爾卑斯Alps山以北共有十國,遍佈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的建築及文物古蹟,中世紀時期建築與藝術主要特徵「山牆gables」,就屬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區南部的帖爾契Telč保留的最完整,建鎮五百年來這個小鎮竟沒受到戰火破壞,不禁讓人嘆為觀止。
西元前六十年日耳曼人取代了凱爾特人成為摩拉維亞區域的居民至西元六世紀被斯拉夫人取代。西元九世紀摩拉維亞大公國獲得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北部成為大摩拉維亞國Great Moravia。此後也把波希米亞、西里西亞等地納入版圖但帝國隨馬扎兒Magyars人入侵而沒落。之後摩拉維亞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獨立至西元十世紀受到波希米亞的控制。在西元十四至十五世紀間受盧森堡王室統治,之後則受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納粹德國所佔領的「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保護地區」的一部份,西元一九九三年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後成為捷克的一部份。
帖爾契位於摩拉維亞Moravia東南部,西邊與波希米亞Bohemia相界,南邊距奧地利邊境二十五公里;帖爾契剛好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國王大道中心點,因此成為摩拉維亞南部高地交通、文化、政治、貿易中心。西元十一世紀摩拉維亞奧圖Otto二世為紀念戰勝捷克Břetislav公爵在五百七十公尺高的帖爾契建了首座教堂,後增建民宅最初以木造結構為主。西元一三三五年帖爾契城由赫拉德茨Hradec封建領主強大的維特克Vitek家族建立設防的皇家城堡周圍被住宅和教堂包圍;此一皇家城堡坐落於小山丘上,最初是木造哥德式房屋,西元一三八六年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維特克家族將城堡和內部的城鎮重新規劃,為防止火災再度發生,石頭成為重建的材料,整座城池除了被城牆環繞,並以護城河為網,加固第二層用五十年時間,以「捷克哥德式」風格重建起來,這是城市建築的全盛期,即使後來其他重要的家族相繼統治著帖爾契,但是城堡的風格保留下來。
西元十六世紀中葉帖爾契在赫拉德茨領主紮哈裏亞里斯Zacharias統治時期政治、文化、經濟繁榮達餘頂峰,人民享受著經濟繁榮的成果,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建造起來並擴大,西元一五三零年的另一次大火燒毀了大半的城市建築,居民隨後用同樣的風格加以重建,有錢的居民特意聘請意大利建築師參與大量建設,特別是名師巴爾達薩爾Baldassare Maggi、安東尼奧Antonio Vlach等人,為文藝復興風格城堡落下註腳。但在三十年宗教戰爭期間帖爾契經歷經濟大蕭條,西元一六五一到一六六七年當時耶穌會以耶穌名義修建了巴洛克風格的神學院和教堂,圓形屋頂、華麗的外觀裝飾、和諧一致的拱廊,卻沒有為本地帶來快速經濟成長,一直到工業革命帶來了文化和民族意識覺醒,文藝復興風格建築才重新取得主流地位,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初期此地又繼起「洛可可Rococo」與「新藝術」建築,百家爭鳴。
從西元十七世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其他重要的家族相繼統治著泰爾契但是城鎮各類建築的風格完整的保留下來;帖爾契三角形市場它周圍環繞著完整或保存完好的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的建築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帖爾契達到了建築和藝術品質的整體完美結合。西元一九九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帖爾契歷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Telc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帖爾契城四周為Ulicky、Stepnicky、Staromestsky三個小湖環繞網絡狀的池塘增加了這個小城的防禦功能。兩座城門,一座向北、一座向南直通向廣場,走進城門之後豁然開朗,只見風格各異以拱廊相接的文藝復興式建築排列在廣場兩旁,帖爾契引以驕傲的是中央廣場Town Square,這個廣場如果不算是整個中歐,也算得上捷克最美的廣場之一;三角形廣場上矗立著十八世紀建造巴洛克式的瑪利亞柱Marian Column(或稱雲柱The column of clouds)是典型的捷克城鎮裝飾和溫疫歷史紀念,瑪利亞柱前後還有城市保護神聖瑪格麗特與聖西勒諾斯St Silenus兩個噴泉,四周被帶有拱廊的中世紀優雅的市民樓房環繞,廣場以大石板鋪成,古樸之中散發出秩序和典雅,下城門口的聖靈教堂鐘塔則兼具有瞭望塔和地標的功能。
帖爾契經歷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而倖存,最重要的在戰後社會主義政府積極尋找真正具有藝術及建築藝術價值的城鎮,西元一九七0年捷克文化部宣佈將該地區列入歷史城鎮保留區,以發展觀光事業為主,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出特爾奇在繪畫藝術以及文學跟電影等多方面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