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華東(上蘇杭‧寧波‧南京‧無錫‧溫州‧黃山‧千島湖‧九華山‧江西南昌)

在賞秋這個賽道還有誰能打敗西湖

玩家帶路
2024·10·28
作者·玩家帶路


西風亂葉溪橋樹,秋在黃花羞澀處。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解與詩人意同。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
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秋天,無論是轉涼的氣溫,還是垂頭的枝葉都在牽動著人的情緒往下走,但橙黃橘綠和夕陽殘照卻好像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被秋風擦拭得格外鮮豔明亮。

這總是一個容易感懷的季節,從古至今的文藝情懷都不免在此情此景中發酵。

一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至今都是西湖最廣為流傳的“宣傳標語”,之後再多的佳作都難跳出蘇遼對它的高度概括。

秋天的西湖到了一年中最濃妝豔抹的時候,金黃燦爛、霜葉丹紅,可即便如此,她依然像我們在無數文藝作品中看過的江南大家閨秀那般沉靜溫柔,一如沉魚落雁的西施,不需要多濃烈,只存在就將人俘虜。

西湖的秋,是一院紅

春夏時的曲院風荷,滿湖青綠托舉著嬌嫩的粉紅為西湖一大景,而秋天紅衰減的荷葉卻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枯黃到發紅的殘葉已經看不見從前飽滿寬大的影子,而中通外直的枝幹卻仍傲立,不怪《愛蓮說》以此言志。

《紅樓夢》中林妹妹只愛李義山的其中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寶玉聞言便不讓人拔了去。

枯萎的荷葉不是需要清理的贅物,而是一種延續和迴響,雨打殘荷的聲音讓寂靜的秋天更加生動。

曲院風荷除了一池枯紅,還有滿園紅楓。

遠看霜葉如煙似霧掩映古亭,走進蓼汀,月洞門截取一樹建築外的枝葉,花窗裡的顏色則更加斑斕,楓葉從嫩黃到深紅漸變,到處以門窗框景,似橫雲斷山,言有盡而意無窮。

西湖的秋,是一地黃

西湖的梧桐大道位於北山街,兩側的梧桐樹高大茂密,像一把傘從路邊遮蓋到頭頂上方,炎炎夏日可納涼,秋天便吹落一地金黃。

秋風簌簌,乾燥的梧桐葉相觸時似有雨聲。

若是趕上清潔工人打掃落葉之前走上北山街,一地深深淺淺的黃鋪在大道上,走起路來哢嚓哢嚓響,和童年起的玩心並無二致。

北山街上有許多民國建築,一邊是一色湖光萬公頃秋,一邊是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輪迴的景色和逝去的時光錯位,令人生幻。

不能錯過的一段路還有孤山路,蔭蔽蒼穹的梧桐或許不新鮮,但「西湖最美轉角」就足夠它在風景層出不窮的西湖佔據一席之地。

沿路漫步,遠遠就看見盡頭一塊藍寶石浮光躍金,好像美則美矣,但此路不通。走上去才發現絲滑向左的角落。

路的一側,金黃的梧桐順勢延伸,另一邊則是一覽無遺的西湖。下午四、五點,夕陽從湖那邊灑過來,轉角不留餘地披上一層金縷衣。

西湖的秋,是一湖影

西湖水如今以「肥」聞名網絡,油光水滑的,滾動起來像一匹綢緞,與別處或清澈或渾濁的「瘦水」相比,西湖水湧起的波紋更平緩飽滿,絲滑得像沒有棱角。

古人也發現了這一點,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就曾寫道:“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

或許這可以從側面再次證明西湖從古至今都被人們「富養」著,西湖的湖水才是一年四季永不退場的主角。

此時若搖起一葉扁舟,深入湖心便能看到那傳說中的「一塊錢」景點——三潭印月。這是除了蘇堤和詩詞之外,蘇遼留給西湖的另一個大禮。

三座石塔各有五個圓孔,可以映印出十五個月亮,加上倒影共有三十二個。明月映深潭,塔分三十二,就是「西湖第一勝境」的總結。

白天光線強烈,眾多遊船激起水紋,倒影並不清晰。

要等到夜幕降臨,漫天昏黃時,遠處的雷峰夕照也正好在暮色中泛起佛光,兩相輝映的剪影和倒影才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

每一個偏愛江山與風月的人,怎麼會不懷念杭州。那麼西湖,該來了。
2025極美全球.貝加爾湖|西伯利亞的藍色眼眸,奔赴一場冰雪盛宴之約!
這一次,不能不去漠河了!
玩家帶路

/ 玩家帶路 /

跟著線控遊中國


收聽最新一集

PODCAST